大华联行
中国AI爆发前夜:90%企业将被淘汰,谁主宰下一个万亿市场?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04:32:07   来源:大华联行

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、科技创新加速迭代的背景下,

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,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。

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赋能千行百业,正由辅助工具演进为核心生产要素

其发展得益于国家战略级政策支持、庞大市场需求及技术快速迭代的三重驱动。

根据IDC预测,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突破147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060亿元),同比增长26.2%。预计至2029年,市场规模将达到1.2万亿元人民币,年复合增长率达32.1%。

01


产业现状

2022年,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751亿元人民币,2023年增至约5300亿元人民币。其中,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新的增长极,2023年市场规模达170亿元人民币,预计2030年将突破万亿元人民币。

图片

北京、广东、上海三地集聚了全国超过40%的人工智能企业。其中,北京拥有国家级研究机构1007个,居全国首位。2023年,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达35%,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分别占28%和22%,区域产业集聚显著

近五年,人工智能企业融资总额达5.3万亿元人民币。2023年,单年融资事件超过300起,其中自动驾驶、人工智能制药、工业智能领域融资占比最高,资本投入持续活跃

02



技术落地与商业转化

商汤科技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军企业,其SenseCore人工智能大装置已成功服务超过1200家企业,提供先进的视觉识别和分析解决方案,广泛应用于安防、交通和零售等行业。2023年,该公司智慧城市业务表现强劲,营收同比增长62%,覆盖国内外50余个城市,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。

百度文心大模型是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的标杆产品,通过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内容生成能力,赋能制造、金融、政务等20余个行业。截至2024年,该模型日均调用量已突破亿次,为企业客户提供智能客服、数据分析等服务,推动整体运营效率提升30%以上,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。  

徐州人工智能大会作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成功样本,在2023年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参与。大会期间共签约28个项目,总投资额达112.6亿元人民币,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。这些项目有效带动当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率提升至65%,促进了生产效率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。 

03


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
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(2023年7月)明确了技术发展与监管框架,详细规定了服务准入、数据安全和内容审核机制,强调在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间取得平衡,从而有效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,确保生成式AI服务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。

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提出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,包括到2025年构建基础支撑体系、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并形成全球竞争力,以及到2035年实现全面智能化社会,覆盖关键技术研发、产业应用和人才培养等领域。

地方政策如《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》(计划于2025年实施)提出三年投入12亿元人民币,重点聚焦于算力供给体系的优化升级和场景开放的多元化实践,例如在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试点应用,以加速区域产业链协同和创新生态建设。

04



发展挑战与应对

中国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年均增速超50%,但高端芯片供给仍面临显著瓶颈。需依托国产替代方案(如寒武纪、昇腾芯片)及异构计算技术突破制约。  

当前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渗透率不足30%,其中制造业渗透率仅22%。亟待推进"人工智能+行业"示范工程,如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应用人工智能调度,作业效率提升达40%。  

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将达500万。亟需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,华为"鲲鹏学院"年培养人才已超万名。

聚焦三大核心领域招商,其中基础层重点吸引人工智能芯片(如地平线)、算力中心(如阿里云)等项目落地,通过提供土地及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支持;技术层则着力支持大模型研发(如科大讯飞)、操作系统开发,并给予研发费用50%的补贴;应用层则推动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、“人工智能+医疗”等场景开放,同时建立应用测试基地以促进实际落地。

长三角地区聚焦智能网联汽车,珠三角地区深耕消费电子人工智能化,京津冀地区强化基础研发。建设跨区域算力共享平台(如“东数西算”工程),降低企业算力成本30%。设立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基金(如上海100亿元人工智能基金),优先投资A轮前项目。推行“监管沙盒”机制,允许企业在限定场景测试创新产品。

人工智能与5G、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将催生新业态,如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系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人民币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人工智能需求旺盛(如东南亚智能安防市场年均增长率达35%),为中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输出提供机遇。人工智能助力碳减排(如智能电网节电率达20%),符合“双碳”目标要求,已吸引ESG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。

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政策支持(天时)、市场需求(地利)与技术成熟(人和)汇聚的历史性机遇。通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、深化应用场景开放、优化产业生态环境,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。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Copyright ©2018 dhlh.net.cn 津ICP备16004485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