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背景下,中国产业发展模式亟需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创新驱动”,从“外需依赖”转向“内外双循环协同”,从“要素投入”转向“全要素生产率提升”。
政府需以政策工具箱精准发力,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经济高质量转型。
一、中国产业发展的三大战略支点
首先,产业发展应不断自主创新,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攻坚之战。
面对发达国家在高端芯片、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封锁,中国需加速构建“基础研究—应用转化—产业化”全链条创新体系。
合肥通过国资平台领投京东方,打造“芯屏器合”产业集群,成功打破液晶面板进口依赖。
政策层面,可借鉴成都高新区经验,设立集成电路专项基金、税收减免及土地优先供给,强化对“首台套”“首批次”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。
其次,进行绿色转型,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重构。
中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已升至26.4%,零碳产业园成为新增长极。
鄂尔多斯通过土地优惠、专项基金和碳税减免,吸引风光电储一体化项目落地,2025年预计带动千亿级绿色投资。
政府需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,推动高耗能产业向资源化、循环化转型,如钢铁行业推广氢基炼钢技术。
另外,开展产业链与城市治理的双重跃升。
数字经济正重塑城市竞争力。
杭州以“数字孪生城市”为依托,通过阿里云、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带动,形成全球电子商务与安防产业高地。
地方政府应加快5G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,建设跨区域数据交易平台,并推动传统制造业“上云用数赋智”,如海尔“灯塔工厂”实现全流程智能化。
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和e平台3.0的技术突破,构建了"电池-整车-充电网络"的垂直整合体系。
2024年其全球市场份额攀升至18%的背后,政策支持形成关键助力: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使企业所得税率降低40%(25%→15%),叠加"双积分"政策倒逼行业转型。
值得关注的是,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的落地产生了鲶鱼效应,其本地化率超过95%的供应链体系,直接催化长三角地区形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,为比亚迪等本土企业提供配套支持。
在产业升级的第二阶段,合肥市开创的国有资本运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。
通过合肥建投等平台对京东方、蔚来汽车的定向参股,创新"风险共担+收益反哺"机制,十年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20%的增长。
该模式成功三要素值得借鉴:
1)产业研判方面,提前5-8年布局新型显示技术;
2)资本运作方面,建立市场化决策机制隔离行政干预;
3)配套服务方面,构建从土地整备到人才社区的全周期支持体系。
这种政府主导的产业培育模式,为后续苏州的园区经济提供了转型基础。
苏州工业园区的进阶发展印证了制度创新的价值。
其借鉴新加坡裕廊模式打造的"规划-服务-载体"三位体系,吸引超400家世界500强落户:在政务端建立1日办结的审批通道,在资源端搭建跨境并购撮合平台,在载体端形成"孵化器-加速器-产业园"的成长链条。
这种制度优势催生出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,园区内专精特特新企业数量较2015年增长300%,验证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。
三、从“政策优惠”到“生态构建”的进阶策略
为构建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,需形成多维度政策协同机制。在财政金融领域实施精准滴灌策略,通过设立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强化"硬科技"支撑,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将获得专项资本赋能。
同步优化税收激励机制,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200%形成创新反哺,对绿色技术转让实施增值税豁免政策以加速技术扩散。
针对科创企业融资痛点,创新建立"贷款风险补偿池"机制,有效撬动银行体系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。
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推行"双轮驱动"改革,土地供给端实施"标准地+承诺制"审批模式,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的行政效能突破,对零碳产业园等新兴载体给予地价折让激励。
人才战略构建"双循环"引智网络,在硅谷、慕尼黑等全球创新策源地布局离岸研发中心,配套实施"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",形成技术要素的全球虹吸效应。
招商引资体系正经历从政策优惠竞争向生态价值创造的范式转换。
以宁德时代带动宜宾打造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为示范,深化龙头企业牵引的产业链垂直整合。
面向未来产业培育,开放智慧城市、自动驾驶等前沿应用场景,吸引腾讯、百度等科技巨头共建创新试验场。
数字化转型方面着力构建"产业大脑"中枢平台,通过大数据实时匹配项目需求与区域资源禀赋,实现招商流程的智能重构。
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,中国唯有以创新为矛、以生态为盾,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。
从合肥的“逆袭”到深圳的“领跑”,从数字经济的“杭州样本”到零碳产业的“鄂尔多斯实践”,一条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科技赋能、全球竞合”的中国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正清晰浮现。